车用固态电池仍不具备产业化条件(车用固态电池仍不具备产业化条件)

日前,丰田公布了与松下建立电池合资企业的细节,固态电池是该合资企业的主要产品之一。事实上,固态电池近年来持续升温,形成了新一轮投资浪潮。

丰田宣布了与松下建立电池合资企业的细节,固态电池是该合资企业的主要产品之一。事实上,固态电池近年来持续升温,形成新一波投资热潮。从技术和性能方面来看,极有可能成为三元后电动车的新选择。

车用固态电池仍不具备产业化条件(车用固态电池仍不具备产业化条件)

但从目前的进展来看,其产业化条件还不成熟,尤其是在比亚迪用刀片电池提高能量密度,特斯拉在无钴电池和超级电容上有所收获之后,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可能会有所延迟。

掀起固态电池新浪潮。

事实上,早在与松下建立合资公司之前,丰田就已经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了突破,但其产业化一直未能落地。丰田并不是唯一一家推广固态电池的公司。

全球几乎所有大型车企和领先的电池厂商都在持续推进固态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

三菱、宝马、现代、奔驰等电池龙头企业如松下、三星等也做了多轮固态电池研究,出现了不同形式的联盟与合作,包括丰田与松下的合作。

由丰田、本田、日产、松下等23家车企、电池和材料公司组成的联盟甚至提出,要在2022年前全面掌握全固态电池相关技术,到2030年将固态电池每千瓦时成本降至锂电池的30%。

韩国三大电池公司LG Chem、三星SDI和SKI也组成了联盟,共同开发包括固态电池在内的下一代电池核心技术。国内方面,

汇能科技、江苏卫兰、宁德时代、比亚迪、郭萱高科、AVIC锂电、江苏陶青、李绅、亿纬锂能等多家电池企业也在固态电池领域有所布局。早在2018年,姑苏陶青固态锂电池生产线在江苏昆山建成投产。

每天可生产1万块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达400Wh/kg以上,并宣布2020年进入动力电池领域。汇能科技表示,将建设1.5G~2GWh产能的固态电池生产线。只是目前还没有在整车上装载固态电池。

固态电池之所以受到青睐,在于目前市面上的动力电池还不能完全满足电动汽车的需求,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去年以来,三元电池频频起火,其安全隐患备受关注。寻找新的动力电池,

更好地满足车辆的需求更加迫切。

还是下一代动力电池的主角。

“事实上,没有一家厂商对固态电池完全无动于衷。对于下一代新技术,每一个有实力的厂商都会去关注和研究,以保持竞争力。”刘焱龙说。真理研究首席研究员莫克也表示,电池领域的技术进步非常快。

有实力的厂商不会只着眼于现在,而是放眼未来,时刻关注下一代电池技术,探索各种新技术不断提升电池性能,而固态电池就是目前各种探索的成熟分支。

有意思的是,国内一些电池厂商提出了半固态的概念,这是其他国际电池厂商没有的。“半固态,顾名思义,介于液体和固体之间。通常电池是固态的,但内部达到一定温度后就是液态的。”可比说,“这么多年来,

我们在电池领域一直处于跟进状态。半固态可以说是一种创新的探索。能否取得突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希望与风险同在。如果能取得突破,这将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与此同时,特斯拉的超级电容器和无钴电池最近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在其规划中,该产品可以实现更高的循环寿命,同时,无钴电池的成本更低;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也带来了更高的能量密度。

“纵观这几年动力电池的发展,从磷酸亚铁锂、三元锂电池到现在热炒的无钴电池、低钴电池,动力电池的技术进步相当迅速,这背后是包括R&D机构在内的众多企业的不断探索。”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池工业协会秘书长刘焱龙介绍,

随着电动汽车对性能和成本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降低成本、提高动力电池性能的需求更加迫切,这就迫使电池领域加快技术迭代,不断探索新技术,寻求各种可能性。目前,

从各种研究结果来看,固态电池因其在安全性能、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工作温度范围等方面的优异测试性能,被认为是继三元之后最有可能应用于车辆的新技术产品。在动力电池领域,各种探索从未停止。

面对下一代电池技术,固态电池将是主角。

尚未工业化。

不过,固态电池虽然实验效果不错,但目前还没有做好大规模产业化的准备。“固态电池产业化还很难。”刘焱龙表示,测试样品的固态电池已经做好,可以正常充放电,但能否达到车辆法规级别应用还有待验证和研究。

“动力电池不同于一般的消费电池,对一致性、加载后的循环寿命、安全性都有更高的要求。这是单型号固态电池目前必须攻克的难题。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谈工业化。”刘焱龙说。

可比还强调,尽管许多制造商对固态电池抱有很高的期望,包括丰田提出的2022年商业化应用,但现在可能会更晚,也可能要到2025年才能实现。“从液态到固态,对于电池结构和生产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这场革命对于电池企业来说并不容易。“莫克说,以固态电池的生产为例,现在液态电池的生产是在阶段之间注入电解液,固态电池内部是固态的,这就决定了用现有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是不可能生产出固态电池的。

这对电池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电池生产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过程。有一定实力的电池厂大多有10年以上的历史。经过多年的生产技术、设备甚至生产经验的摸索,电池有了今天的水平,被彻底推翻。

相当于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更现实的考虑是,在目前电池产能不足的情况下,没有企业会放弃目前成熟的技术、业务和体系,大刀阔斧地投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正如柯达最初发明数码技术一样,

但由于其在电影领域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成熟的产业链体系,未能及时转型。再比如比亚迪最新的刀片电池,只是改变了现有的电池结构,通过空间利用率的提高,达到提高能量密度的目的。

足以满足当前提高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需求。有了刀片电池,比亚迪对下一代电池或者固态电池就没那么迫切了。在不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流程的前提下,效率最大化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可比表示,在动力电池领域,

这种转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车用规格级别的固态电池还没有产业化。

编辑:陈伟

关键词:固态电池产业化条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