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合资汽车零部件公司(中德合资汽车零部件公司)

10月15日,中国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与德国联邦交通和数字基础设施部部长安德里亚斯朔伊尔在德国柏林举行了双边会谈。10月15日,

中国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与德国联邦交通和数字基础设施部长安德里亚斯朔伊尔在德国柏林举行双边会晤,签署了关于在电动汽车领域继续合作的《关于在创新驱动技术和相关基础设施领域继续开展合作的联合意向声明》(以下简称《声明》)。

中德合资汽车零部件公司(中德合资汽车零部件公司)

《声明》表示,中德将继续积极推动纯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零部件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和德国都致力于纯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研发,以及零部件和基础设施等相关技术。两国继续深化合作是一件大好事。

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

零件等领域是重点。

这次中德签署的合作文件最大的亮点是“四项任务”和“四个方向”。

“四项任务”包括:一是共同探索电动汽车直接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氢能的可行性;二是考察公共客运、货运和商业运输、城市物流和特种运输中的驱动电气化;三是支持燃料电池汽车进入市场的战略。

特别是降低电力系统成本的创新方法;第四,通过氢能源和燃料电池的综合应用,促进城市地区之间的交流。

“四个方向”包括:一是中德将继续展示电动汽车,进一步推动电动汽车的市场应用规模;第二,在现有的中德电动汽车创新支持中心(SGEC)合作框架下,深化和拓展合作伙伴关系和合作项目。

包括燃料电池和氢技术、车用动力电池、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基础设施、商业模式、规范和标准研究等领域;第三,讨论氢能源的供应和国际规范、法律和标准;第四,

加强两国政府在相关基础设施资金和建设方面的经验交流。

“不难看出,它侧重于动力系统和燃料电池方面的合作。可以说,双方的合作不仅侧重于零部件技术的研发,还包括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及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双方涉及的合作内容是务实的。

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在接受《中国汽车报》采访时表示,这些合作内容不仅涵盖了当前汽车领域的新技术和热点,而且对推动新形势下中德两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的兴起,中德在汽车领域的合作势头持续良好,电动汽车及其电控、电机、电池等相关零部件和充电设施逐渐受到关注。这次也提到了新兴领域之一的氢燃料电池。

德国研究机构最新预测显示,中国燃料电池商用车有望在2020-2025年进入成熟阶段;燃料电池乘用车有望在2020-2025年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因此,德国方面认为,

中德两国有必要加强在汽车等领域的合作。目前,德国零部件企业已经在中国建设了氢燃料电池测试实验室,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目前,德国是氢能产业发展领先的国家。德国氢能的发展,从政府部门明确的氢能产业战略定位、路线图、资金投入,到推动建立产业联盟、鼓励技术创新,都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德国也逐步突破了氢能和燃料电池的关键技术,在氢能和燃料电池的研发、示范应用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这些成果在汽车、船舶、电站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德国零部件巨头博世已经开始专注于燃料电池领域。目前,博世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燃料电池专利,不仅开发了燃料电池控制单元(FCCU),

此外,计划在2021年推出氢燃料电池汽车专用功率控制器(PCU)。早在2017年11月,博世与潍柴动力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共同打造世界一流的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

合作开发和生产氢燃料电池及相关零部件。

今年5月,博世成立了燃料电池移动解决方案部门,并计划在中国无锡设立燃料电池技术中心。今年7月,博世宣布将每年投资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86亿元),启动燃料电池汽车主要零部件的研发,并在2022年前实现量产。

相应的,2017年以来,中国氢能产业逐渐走上快车道。现阶段中国的应用市场主要是燃料电池公交车和物流车。为了满足汽车应用示范,中国市政府在多个重要文件中鼓励和支持加氢站的建设。据分析,

未来五年中国氢能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氢燃料电池有望在万辆级别的汽车领域推广应用。

今年9月,中国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北京签署《绿色氢能发展和综合利用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备忘录,国家电力投资公司和西门子将重点关注氢能供需双方关键技术的联合研发和应用。

重点开展氢能技术联合创新与研发、2022年北京冬奥会绿色制氢科技创新项目、氢能产业能力培育与标准制定、第三方市场合作等领域的高技术合作。

“互补”合作成新主题

虽然中国的汽车工业与许多国家都有合资企业,但中德之间的合作备受关注。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德国汽车公司大众是最早进入中国的汽车外商之一。近年来,随着汽车迈向电动化时代,我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等领域加速发展,部分技术已经站在世界前列。

于是,双方合作的模式和领域都发生了变化。

此前,中德汽车企业在“电动时代”的合作已经有不少成功案例,拜腾汽车就是其中之一。拜腾搭载多项智能科技的电动概念车所传达的理念是,未来无论驾驶者开车到哪里,

系统会自动识别和调整乘客位置、电话号码或音乐播放列表等信息数据。所有的人车互动都是通过摄像头、传感器和车内一米多宽的巨大屏幕实现的。

今天,中国的汽车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在电动汽车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自动驾驶、车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化、5G等“新四化”配套部分领域,中国也处于世界第一梯队。

这为中德两国在汽车领域的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国舆论认为,中德在汽车领域的合作在今天更具现实意义。尤其是今年以来,德国制造业萎缩近5%,出口遭遇6年来最大跌幅;潜力和前景巨大的中国汽车市场虽然有所下滑,但仍是全球最大的。

这对德国汽车工业更为重要。

德国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的汽车销量从2010年的200万辆飙升至2018年的520万辆,约占中国汽车总销量的1/5。中国汽车走向海外,

在质量控制、生产管理、创新方法和品牌建设方面需要“德国经验”。中德汽车合作的新需求、新模式、新发展成为必然。

在今年的法兰克福车展上,全球汽车行业看到了中德新型合作模式的产品。中国汽车企业展示了采用最新智能技术制造的新型电动汽车,这进一步显示了中国汽车企业对发展未来汽车的强大信心。德国舆论评论说,

中国汽车将很快改变全球汽车业的平衡。与此同时,通过中德车企日益紧密的合作,“中国制造”正在成为中德合作的新领域。德国慕尼黑汽车经济学专家Jon Hedich在法兰克福车展上表示,中国的电动汽车行业异军突起。

表明中德汽车合作正在进入“合作2.0”时代。未来,两国企业在智能驾驶、车联网等零部件和整车领域有很多合作机会。

今天,根据中德汽车工业达成的合作协议,许多内容正在逐步落实。其中,宝马集团在沈阳的投资将继续增加。到2020年,宝马品牌的核心产品系列——首款纯电动汽车宝马iX3将在沈阳投产。

将在全球市场销售。博世已经为蔚来ES8提供了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控制单元、传感器、智能助力器iBooster等关键零部件。截至目前,德国汽车工业在中国有30多家工厂。

同时,宝马加入百度Apollo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奥迪与华为合作开发自动驾驶和数字化服务系统;中国联通将为宝马的自动驾驶提供5G高速通信技术。

"中德产业合作逐渐呈现出结构性升级."黄认为,“互补”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近期,由于内部产业结构转型压力和外部贸易环境不确定性上升,德国汽车产业也面临挑战,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受到影响。

在这样的形势下,深化中德合作,加强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是双方的共同愿望。

发展势头日益向好

近年来,中德两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呈现持续良好发展态势。不仅有一系列合作协议的签署,更有许多合作内容的“落地”。

2011年7月和2014年10月,中国科技部与德国联邦交通部曾签署过相关的合作备忘录和联合意向声明。在此框架下,双方在四对共同选择的示范城市及区域,即深圳-汉堡、大连-不莱梅、武汉-莱茵-鲁尔地区,

上海-斯图加特和汉诺威成功开展了示范项目,并成立了“中德电动汽车创新支撑中心(SGEC)”非实体合作平台。

2018年7月9日,在中德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中德双方在柏林共同签署了《关于自动网联驾驶领域合作的联合意向声明》 等七项与汽车有关的合作文件。根据该声明,双方将加强多层次交流与合作,

推动国际统一标准的制定及应用、促进两国企业在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汽车及相关零部件、基础设施,以及数据共享、健全智能网联汽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合作。

今年9月6日,在中德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中德两国汽车业在北京签署了三项协议,

包括奇瑞集团与斯图歌特公司签约成立电动轻型商用车合资公司、舍弗勒将在湖南湘江新区成立独资公司引入智能驾驶新技术、宝马将与中国信通院合作加速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等。其中,奇瑞集团与斯图歌特公司的合作,

是以奇瑞的技术生产电动商用车,利用斯图歌特公司的市场渠道来使双方受益,一改过去以外方技术为主导的情形,提升了合作水平,体现出中外合作的新格局。

此次合作奇瑞集团与斯图歌特公司签约成立电动轻型商用车合资公司,备受关注。“与奇瑞集团的合资合作,是我们公司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德国斯图歌特公司首席执行官Jrg Sommer对双方的合作给予积极肯定并充满期待。

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双方计划总投资5亿欧元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建立研发中心、生产销售电动轻型商用车,并进军物流产业链。合作凸显四大亮点。一是双方将在物流领域展开合作。作为德国邮政股份公司子公司,

斯图歌特拥有全球物流网络布局,奇瑞拥有国际化汽车生产、营销能力,双方可以在提供电动轻型商用车产品的同时,通过提供“智慧物流”解决方案创造可观的经济、社会价值。

二是合资公司将开发生产适合全球市场的电动轻型商用车(eLCV),并从事邮政及包裹“最后一公里”运输服务。三是合资公司设计年产能10万辆,产品计划在2021年量产上市。

双方将推动生产、采购和开发的本地化,依托奇瑞集团的营销渠道开展国内销售和服务,同时通过合资公司在全球推广电动商用车及相关的物流业务。四是双方还将在中国建立电动汽车研发中心,

开发电动改装车平台及相关技术、提供L4级自动驾驶及“智慧物流”解决方案等。

德国零部件巨头舍弗勒将在湖南湘江新区成立独资公司,引入智能驾驶新技术,也同样引起国内外业界关注。根据协议,舍弗勒将引入其应用于智能驾驶领域的Space Drive线控技术,

开发符合未来智能驾驶要求的Mover平台系统和90智能转向模块,满足未来无人驾驶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这标志着舍弗勒智能驾驶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在中国“落地”。同时,

舍弗勒在湘江新区成立新的研发中心暨智能驾驶汽车研究院,作为舍弗勒在大中华区的第二个研发中心,借助当地产业集群优势,与自动驾驶相关企业紧密合作,不断丰富区域内智能驾驶的产业生态及产业链,

助力湖南湘江新区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地。

当前,上述合作都在循序推进。中国汽车企业以自己的实力吸引外企前来合作,像舍弗勒这样的巨头可以独资在中国拓展市场,都再次证明中国的营商氛围、投资环境日益向好,从而也使中国日益成为外资外企投资兴业的热土。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薛旭在接受《中国汽车报》 记者采访时说:“中德在汽车领域的合作不仅将惠及两国,众多技术创新成果与日益成熟的合作模式也将为世界汽车产业提供有益的借鉴,作出更多的贡献。”

编辑:姚福太

关键词: 中德 汽车领域 合作

THE END